宋砺剑@道德经: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能力能是你的思维
宋砺剑 2019年10月2日 22:32:02 培训课程 1651
2019年10月02日文章是我从《 人生无言时读老子》一书中摘录。此书原版为繁体。
《人生的无言》——以道为本
导引1:【人从哪里来?】
我先问各位一个问题:“你们认为宇宙万物有其根源吗?”我想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吧!
若没有根源,那天地是从何而来?我们居住的地球又从何而来?包含自身在内的生物又从何而来…… 否定根源就等于否定一切的存在。
只是,我们平常不会在意万物的根源是否存在,也不会计较自己从何而来的问题。大家都知道自己生而在世,改写有创造的源头,却又不晓得源头是什么东西。
老庄思想探究这种飘渺的感觉,将万物的根源视为“道 ”。老庄思想在中国称为“道家思想”即由此而来。
说白了,“道”就相当于宇宙万物的母亲。现实的我,是仰赖父母之助出生的,但追根溯源,在超越时空之境有“道 ”这个万物之根源,各位请先熟悉这样的概念。
换句话说,每个人都是道的一部分。
饶是如此,“道”不可见、不可闻、不可触及。然而,我们又确实感受得到,道就是这种存在。
打个比方,就像河川的源流吧。
我以前,有去找过自家附近的多摩川源流看着潺潺流水而心有所感。
“源流涌生无数水滴汇聚成河,河水孕育周遭的草木和生命,想必“道”也是这样的存在吧!”
不了解“道”为何物的读者,不妨去造访水流涌现的泉源吧,相信一定会有感悟的。
导引2
【有开始就有结束的旅程】
要理解“道”,就得提到一句表达老子生死观的话。
出生入死。
我等来到世上,都是“道”的一部分。降生的瞬间也就是“出生”了。
于是我们度过人生,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折返,最后回归“道”。佛教称呼僧人之死为“入灭”或“入寂”,老庄思想则称为“入道”,回归大道怀抱即为死亡之意。
我曾受濒死的重伤,在“随时都可能归西”的情况下读到这句话,顿时有万般感触。原本内心充斥死亡的恐惧,立刻就烟消云散了。
“原来,死亡不是去远方、也不是去什么恐怖的地方,而是回归故乡母亲的怀抱”。
我现在就像来到这个世界旅行,最终都是要回家的。我们游历人生,死后就回归“道”这个故乡了。
当我这样想后,心情就畅快许多了。
把人生视为外出旅行,会感到痛苦或不便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。因此“好好旅行就很了不起了!”在不利的状况下苦中作乐,以更愉快的心情持续旅行。所谓的旅行,不正是这样的东西吗?
一想到自己有应该回归的故乡,生存意念也就越来越强了。
“人生,是一场离开大道而归于大道的旅行。”
有这种观念就不会贪生怕死,失去生存的勇气了。
尽情品尝人生这趟旅行的酸甜苦辣,多带一些“趣闻”回归故里。说不定大家还会萌生这样的心情吧!
“道”是我们的根源,也是帮助我们开怀生活的支柱,这点请务必牢记在心。
道的生存指南
另外在老庄的思想中,效法万物的根源“道”来生活,才是人类自然的生活态度。
《老子》说“德”是“道”的呈现,并阐述该如何修得体悟。为何要以“道”为本呢?
“道”是万物的根源,这就好比呱呱坠地的婴儿,也是模仿父母而成长。
这话听起来很复杂,简单说“道”既是万物的根源,那么来自根源的人类向“道”寻求生活指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。
这便是与“道”共行。
《老子》书中总是强调“我”怎样思考、“我”如何生活、“我”当重视什么等等。
“我自求我道”
由于这个观念的确立,我们才能以“道”为本,来度过自己真正的人生。
实践“与道同行”的有德之人,必得“道”之奥援。“道”虽然无私,却会帮助有德之人或有德之行。
对此“第七十九章”已有明示,请大家好好体会下面这句。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推荐阅读: